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走入社會、活在當下 人間佛教利益眾生
2017-12-17
人間佛教的「人間」在哪裡?「人間淨土」如何創造?人間佛教欠缺神聖性嗎?第五屆人間佛教座談會,12月17日壓軸論壇,A場以「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」為主軸,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舉行。學者在提出精闢見解之餘,透過論辯不斷拋出新議題,宛如一場腦力激盪大賽,讓與會者意猶未盡。
論壇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持,他希望透過與談人的分享,為人間佛教建立周延的理論架構,讓人間佛教的當代發展取得共識,利益眾生。
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周文廣(Charles B. Jones)、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主任郭朝順、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、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廣興、佛羅里達州大西洋大學歷史系教授郝樂為(Kenneth Holloway)等5位與談人,分從不同面向切入,不約而同涉及緣起、中道、神聖性議題,證成以關懷現世人生為出發點的人間佛教,的確是佛陀本懷,且切合當代人心需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周文廣和郝樂為是美籍教授,兩人以純正流暢的中文發表,而且為人間佛教的研究提供新面向。
人間淨土非虛幻
周文廣分享對「人間淨土」的新體認。他說,歐美佛教學者向來認為,人間佛教宣揚人間淨土,只是20世紀中國佛教為翻轉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傳統消極佛教,所發起的改革運動,他也不例外。直到閱讀太虛大師〈建設人間淨土論〉,才讓他大為改觀,肯定人間淨土確實存在,佛教徒可透過十善法修行,往生人間淨土。
在〈太虛大師與人間淨土的當代研究〉研究報告中,周文廣分析〈建設人間淨土論〉發現,人間淨土的「人間」場域,不限於人類所生存的地球;人類可以透過慈善、念佛、發願,建立佛教理想社區,往生「方鬱單越洲」、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」、「彌勒兜率」等淨土,而且3者是並存、無衝突的修行平台。
人間佛教消解人本危機
郭朝順發表〈人間佛教的「人間性」與經典詮釋之間〉,主修哲學的他,運用縝密哲學思維,試圖賦予「人間性」更周延的定義。他認為,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為因應現代性社會所做的回應,然而現代主義所強調的「人的主體性」,隱含人類自我中心的偏見,和主張眾生平等、皆有無明偏執的佛教教義,有明顯區隔。
基於這樣的區隔,郭朝順指出,人間佛教的理論架構,可善用對緣起、中道的覺察,強化「人與一切萬物都有關連」的認知,為過度強調「人本」的現代社會去除偏執,提供重建安身立命價值的契機。
人間修行即神聖
膚淺、心靈雞湯式布教、無關了脫生死,是近人對人間佛教欠缺宗教「神聖性」的質疑。陳劍鍠引用星雲大師《人間佛教.佛陀本懷》的論述,對這些質疑提出有力的回應和澄清。他認為,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從「人道」修成「佛道」,過程中的自我超越,就是人間佛教的「神聖性」。
陳劍鍠分享〈人間佛教的神聖性〉研究報告,認為佛陀所宣說的緣起、中道、十二因緣……等教法,除了安頓身心,也啟發人們解決生命、生死、生命課題的智慧。尤其人間佛教以人間為修行場域,重在經過「行佛」而「成佛」,透過堅毅修持,長養菩薩心腸,以虔誠恭敬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起心動念,即是神聖性的呈現。
慈悲提供向善動能
廣興在〈人間佛教慈悲的理論基礎〉中,根據「緣起論」爬梳佛教「慈悲」的意涵。他指出,「緣起論」是佛教哲學的基礎,以人類經驗的總和為範疇,所以要直面人生,才能求得解脫,這也是人間佛教立論的基礎。
「無明是煩惱的根源,也是罪惡的源頭。」廣興表示,佛教主張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即使是連續殺人犯央掘魔羅都可證成阿羅漢果;所以面對犯錯的人,要起慈悲心,協助他去除無明,生起正知正見,因為每個人都有去惡向善的動能。如果眾生都能修慈悲心,世間就可免於鬥爭、戰爭之苦。
修行當下即是
〈人間宗教:從郭店到維摩詰經〉是郝樂為最新研究成果,他從完成於西元前3世紀的新出土文獻《郭店楚簡》,意外發現其中所保留的中國傳統宗教觀,有不少和人間佛教重要經典《維摩詰經》不謀而合。包括:修行會影響健康、修行離不開對治情緒煩惱、修行要克服人與人之間的摩擦。從這些共同點可知,佛教不主張離開社會,而是參與社會,人間色彩濃厚。
也是佛光會檀講師的郝樂為表示,他走入人間佛教研究,純粹出於偶然,某次面臨研究瓶頸時,星雲大師的著作讓他豁然開朗,從此成為人間佛教的忠實信徒。他說,學術工作之餘,每週定期參加共修,這樣的「人間修行」,有效為他提供研究和人生難題的解決方案。
論壇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持,他希望透過與談人的分享,為人間佛教建立周延的理論架構,讓人間佛教的當代發展取得共識,利益眾生。
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周文廣(Charles B. Jones)、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主任郭朝順、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、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廣興、佛羅里達州大西洋大學歷史系教授郝樂為(Kenneth Holloway)等5位與談人,分從不同面向切入,不約而同涉及緣起、中道、神聖性議題,證成以關懷現世人生為出發點的人間佛教,的確是佛陀本懷,且切合當代人心需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周文廣和郝樂為是美籍教授,兩人以純正流暢的中文發表,而且為人間佛教的研究提供新面向。
人間淨土非虛幻
周文廣分享對「人間淨土」的新體認。他說,歐美佛教學者向來認為,人間佛教宣揚人間淨土,只是20世紀中國佛教為翻轉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傳統消極佛教,所發起的改革運動,他也不例外。直到閱讀太虛大師〈建設人間淨土論〉,才讓他大為改觀,肯定人間淨土確實存在,佛教徒可透過十善法修行,往生人間淨土。
在〈太虛大師與人間淨土的當代研究〉研究報告中,周文廣分析〈建設人間淨土論〉發現,人間淨土的「人間」場域,不限於人類所生存的地球;人類可以透過慈善、念佛、發願,建立佛教理想社區,往生「方鬱單越洲」、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」、「彌勒兜率」等淨土,而且3者是並存、無衝突的修行平台。
人間佛教消解人本危機
郭朝順發表〈人間佛教的「人間性」與經典詮釋之間〉,主修哲學的他,運用縝密哲學思維,試圖賦予「人間性」更周延的定義。他認為,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為因應現代性社會所做的回應,然而現代主義所強調的「人的主體性」,隱含人類自我中心的偏見,和主張眾生平等、皆有無明偏執的佛教教義,有明顯區隔。
基於這樣的區隔,郭朝順指出,人間佛教的理論架構,可善用對緣起、中道的覺察,強化「人與一切萬物都有關連」的認知,為過度強調「人本」的現代社會去除偏執,提供重建安身立命價值的契機。
人間修行即神聖
膚淺、心靈雞湯式布教、無關了脫生死,是近人對人間佛教欠缺宗教「神聖性」的質疑。陳劍鍠引用星雲大師《人間佛教.佛陀本懷》的論述,對這些質疑提出有力的回應和澄清。他認為,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從「人道」修成「佛道」,過程中的自我超越,就是人間佛教的「神聖性」。
陳劍鍠分享〈人間佛教的神聖性〉研究報告,認為佛陀所宣說的緣起、中道、十二因緣……等教法,除了安頓身心,也啟發人們解決生命、生死、生命課題的智慧。尤其人間佛教以人間為修行場域,重在經過「行佛」而「成佛」,透過堅毅修持,長養菩薩心腸,以虔誠恭敬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起心動念,即是神聖性的呈現。
慈悲提供向善動能
廣興在〈人間佛教慈悲的理論基礎〉中,根據「緣起論」爬梳佛教「慈悲」的意涵。他指出,「緣起論」是佛教哲學的基礎,以人類經驗的總和為範疇,所以要直面人生,才能求得解脫,這也是人間佛教立論的基礎。
「無明是煩惱的根源,也是罪惡的源頭。」廣興表示,佛教主張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即使是連續殺人犯央掘魔羅都可證成阿羅漢果;所以面對犯錯的人,要起慈悲心,協助他去除無明,生起正知正見,因為每個人都有去惡向善的動能。如果眾生都能修慈悲心,世間就可免於鬥爭、戰爭之苦。
修行當下即是
〈人間宗教:從郭店到維摩詰經〉是郝樂為最新研究成果,他從完成於西元前3世紀的新出土文獻《郭店楚簡》,意外發現其中所保留的中國傳統宗教觀,有不少和人間佛教重要經典《維摩詰經》不謀而合。包括:修行會影響健康、修行離不開對治情緒煩惱、修行要克服人與人之間的摩擦。從這些共同點可知,佛教不主張離開社會,而是參與社會,人間色彩濃厚。
也是佛光會檀講師的郝樂為表示,他走入人間佛教研究,純粹出於偶然,某次面臨研究瓶頸時,星雲大師的著作讓他豁然開朗,從此成為人間佛教的忠實信徒。他說,學術工作之餘,每週定期參加共修,這樣的「人間修行」,有效為他提供研究和人生難題的解決方案。
最新消息
佛光會捐200萬救援花蓮 佛光山法師赴光復鄉送暖
2025-09-24極樂寺名家公益講座 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
2025-09-24人間大學潮州分校師資歡聚 共許推廣教育文化願景
2025-09-24普中棒球隊立德盃得冠誠幸運 團隊精神更可貴
2025-09-24波士頓佛光童軍走出去 阿靈頓鎮日歡喜學習結緣
2025-09-24運動健康新人生 南華大學打造第三人生學習場域
2025-09-24彰化社大茶香光影交織 攝影美學共修
2025-09-24曼城佛光青年巧手素食行 弘揚素食文化促綠色環保
2025-09-24新竹市翔安康復之家幸福健康講座 主題「養生之道」
2025-09-24西來大學舉辦西班牙裔傳統月活動
2025-09-24
相
關
消
息